关注“最具爱心人物”候选人
2009-03-3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大 中 小】
刘继红是巴士集团一名大巴司机,3年前来深后就报名当了义工,几年来他和市义工联“关爱探访组”的队友们一起坚持把温暖送给临终患者,也从中感悟生命——
壮汉柔情奉献爱心收获感动
本报记者 欧阳炜 文/图
刘继红(中间推车男子)和他的队友们在照看患者。
“她走的那天是2007年3月14日?!绷跫毯熘两窈芮宄丶堑媚杲觯保杆甑牧焊辉1还前┒崛ド娜兆樱」艿笔绷焊辉R丫氐嚼霞疑蕉?。
在刘继红先后接触的20多位临终关怀服务对象中,富裕是他探访陪伴时间最长的一位,将近一年。相处中,他常常被富裕脸上甜美乐观的笑容所感动。刘继红至今无法忘记送富裕回老家的那一刻:他推着她来到深圳火车站的检票口,停下来,强忍住泪,轻轻拉着她的手说:“富裕,好去好回,等你回来还是我抱你上五楼。”她开心地笑着,将那张依然美丽的小脸转向他答道:“我一定回来,我最喜欢你抱?!笨墒?,她却再也没有回来,美艳如花的笑容被无情的病魔所吞噬。谈到这里,刘继红早已被泪水哽咽得说不出话来,真情的投入最终换来的却注定是撕心裂肺的伤痛。
壮汉柔情 结缘临终关怀
这位壮实的巴蜀汉子,有着一颗柔软的心。柔软的心敏于施爱,易受感动。
?。玻埃埃赌辏丛?,38岁的刘继红从四川广元来深圳找工作,当时深圳各大媒体都在宣传报道丛飞的事迹。当年6月,进入深圳市巴士集团成为一名大巴司机的他,在丛飞精神的感召下,来到市义工联报名当上了义工。当时,他不知道该选择哪个主题组,从头到尾将分组名单扫了一遍后,目光定格在“关爱探访组”上。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义工之路。
“关爱探访组”的主要工作是临终关怀,这个组的义工一开始首先要跨越感情这道坎。刘继红第一次跟着老义工去看望一位晚期癌症病人时,患者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死的恐惧和无奈给他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他难过、痛苦了好几天;当他第一次抱着一位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下楼时,患者的身体轻飘得像羽毛,生命之脆弱、病魔之无情令他刻骨铭心,无限伤感……这许多“第一次”给他带来的都是些负面的情绪??墒?,那掺杂着感激和依赖的目光却触动着他的心灵,令他欲罢不能,牵引着他克服情感的障碍,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发自内心的爱奉献给这些渴望关怀的晚期癌症病人。
临终患者特别渴望亲情的抚慰和陪伴,可是不少人却早已被家人抛弃,刘继红和队友们像一抹温暖的阳光慰藉着他们绝望的心?!肮匕椒米椤钡囊骞げ唤鲆冻龈星?,还要付出金钱。每次去探访服务对象,刘继红都会自掏腰包买礼物,在交流中一旦发现对方有什么需求也总是尽一切可能去满足。身为一名大巴司机,他每月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老家还有妻儿、父母,负担不轻,可是因为不忍拒绝服务对象那渴求的目光,不忍令那颗早已绝望的心再次失望,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去掏那并不鼓胀的腰包。
“有时我都会被自己的行为感动?!痹诓煞弥校跫毯煊行┎缓靡馑嫉匦α艘幌虑嵘档?。“但是,一旦与组里的其他义工相比,我便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平凡和微不足道。”
相互感动 无私奉献爱心
随着接触的加深,刘继红发现,在“关爱探访组”里丛飞式的义工大有人在,他们一直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这个组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打工一族,收入不高,可是每次大家三五人一组结伴去探访服务对象时都会买东西,AA制购买礼物早已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从来没有一个人抱怨过花钱太多。像曹爱琼、曹春媛姐妹和赵薇等几位会开车的义工,随叫随到,将自己的私家车当成了义工组的服务工具。组里的队友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团结协作,默默地温暖着服务对象,也温暖着彼此的心。
在“关爱探访组”,刘继红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很多义工的奉献早已超越了物质的范畴,散发出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芒。“关爱探访组”上一届大组长朱绪红是一位老义工,曾经患过白血病,仍然坚持常年参加义工活动,不断用亲身经历去鼓励患者。因表现出色,他多次被推荐去参加评比、接受采访,可是淡泊名利的他每次都婉言谢绝,坚持默默奉献。
家住坪山的钟晓峰患上晚期骨癌后,被家人抛弃,曾经担任“关爱探访组”大组长的黄莎惠,不顾路途遥远,经常乘坐公交车往返四五个小时从市里赶到坪山去看望、陪伴这位20多岁的患者,每跑一趟仅是车票就要花10多元钱。2007年,为了照顾钟晓峰进行最后一次化疗,黄莎惠将她接到自己的出租屋里,与之同床共枕一周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平崾螅酉寤氐狡荷?,几天后去世。临终前,她想买一件100多元的衣服,可是却遭到了婆婆的白眼,黄莎惠和同去的几位队友再次以AA制的方式满足了她的心愿。为了回报社会,钟晓峰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给四位眼疾患者送去了光明。
今年大年十四,骨癌患者李冬梅走了。在得知她患上癌症后,曾经与她十分恩爱的丈夫无情地抛弃了她,甚至对他们的爱情结晶——只有8个月大的儿子都不管不问。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是“关爱探访组”的义工抚慰了她那颗饱受创伤的心。有一段时间,因服用一种药物,她解不出大便,黄莎惠用手去为她抠。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儿科护士王伟红20岁出头,尚未结婚,而且工作繁忙,但她却毫不犹豫地将李冬梅的儿子子健抱回家,和父母一起抚养,断断续续长达一年多时间。一家三口与小家伙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今年2月25日,李冬梅的弟弟和妹妹来深圳接子健回老家湖北。在车站离别的那一刻,王伟红泪流满面,拉着孩子的手久久不舍得松开。
像钟晓峰一样,李冬梅也捐献了眼角膜,遗憾的是因病情扩散,她的眼角膜未能发挥作用。她妹妹在火车上,给王伟红和刘继红等多位义工发来短信表达感激之情:“你们是一群好心人。谢谢你们对我姐姐和子健的关爱和帮扶,大恩不言谢,有缘再相会?!?/p>
“关爱探访组”的服务对象并不限于临终患者,还有不少遭遇不幸需要救助的人。2007年底,来自重庆巫山县的外来工张邦军遭遇严重车祸,两条腿全部截肢,肇事司机逃逸。在医院里,因无钱交费,他被安置在过道上,无人照顾,伤口发炎,境况凄惨。刘继红他们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往医院照顾、服侍他。与此同时,“关爱探访组”的义工们还在“川渝网”上发起募捐活动,一位当律师的义工为他四处奔走,争取交通肇事逃逸救助基金的支持。最终,他不仅成为第一位享受到基金救助的外来务工者,而且还带着人们捐献的10多万元返回家乡。对深圳的义工,他满怀感激之情,逢年过节都会从巫县给刘继红他们打来祝福、问候的电话。
自强不息 他们带来感动
残疾人也是“关爱探望组”的固定服务对象,刘继红租住的景田北,离深圳一些残疾人开办的“中华残疾人服务网站”很近,一有时间他就去那里帮着他们做做饭菜、打打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去年11月,有两位残疾人出了车祸,脚部骨折,住进了北大深圳医院,刘继红和“关爱探访组”的几位队友对他们展开24小时接力护理,端屎倒尿,按摩贴药,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与服务对象的相处中,刘继红不仅付出真情和爱心,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并收获了感动。在中华残疾人服务网站,一进门就是一行醒目的标语“越是残疾,越要美丽!”扑面而来的是乐观、积极、向上的气氛。在那里,工作人员的欢声笑语常常令他忘记自己是和一群残疾人在一起,他从来没有听到哪怕一丝的抱怨,他们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时刻都在感染着他。
刘继红和他的队友,在付出真情的同时,也在经历人生,感悟生命,并收获着感动和坚强。
53岁的廖燕萍4年前第一次做义工。如今,她累计义工服务3100多小时,被评为“五星级义工”
义工生活延展人生价值
廖燕萍(右二)和义工们在一起。
2005年,已经49岁的廖燕萍第一次做义工。帮助他人的快乐,让这个家庭主妇体会到了人生的新价值。从此,做义工就成了她的新“工作”。
如今,参加义工服务3年多以来,廖燕萍已经累计义工服务3100多小时,被评为“五星级义工”。她说:“做义工,不仅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有很多收获。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义工的工作中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p>
下岗后她一直是家庭主妇
廖燕萍生于1956年。她的老家在广东梅县。1988年,她来到深圳和丈夫团聚,随后一直在罗湖一家企业做服务员,直到1996年下岗。下岗后,廖燕萍选择了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生活。虽然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成人、上班立业,廖燕萍也一直想出门做点什么,但一直没有什么机会。2005年,廖燕萍在梅林一村附近锻炼身体时,认识了在义工联“老人组”当小组长的曾菊香。曾菊香介绍廖燕萍来做义工:“当义工好啊,利用自己的时间为别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那种快乐是不能用言语说出来的?!?/p>
第二天正好是周末,上午9点多,廖燕萍跟着曾菊香来到了梅林老人院。十来位义工刚刚走进大门口,不少老人就迎了上来。老人们看到义工的到来很高兴,拉起义工们的手。义工们则给老人们剪手指甲、脚趾甲,剪头发、梳头发,陪老人谈心聊天,廖燕萍也忙得不亦乐乎。
临走时,有一个叶姓的客家老人,还拿出一个红鸡蛋,对廖燕萍说:“我这里没什么好东西,这个鸡蛋给你吃,你可要常来看我们啊?!?/p>
帮助脑瘫患儿恢复健康
老人院之行,让廖燕萍感到了做义工的光荣和快乐。很快,廖燕萍正式注册为义工。除了“老人组”,廖燕萍还先后参加了“快乐成长组”、“手工组”和“秘书后勤组”的工作。3年多来,市福利中心、环保节、高交会、科博会、文博会、残疾人运动会等等场合,都可以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她把“义工”作为了自己的“工作”,累计服务3100小时,先后荣获“高交会优秀义工”、“五星级义工”等荣誉称号。
在众多义工服务中,廖燕萍投入心血最多的是“快乐成长组”。廖燕萍负责的康复小组,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为脑瘫患儿服务。脑瘫也叫脑性瘫痪或脑性麻痹,是婴儿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一个月内,脑组织在发育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从而造成出生后姿势异常、运动障碍,有的孩子还伴有神经发育迟滞等障碍。
在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智力发育迟缓,有的肢体不灵活,有的只是不会走路,但思维非常清楚。廖燕萍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孩子进行康复治疗??蹈囱盗凡偎淙挥苫镜墓悴ヌ宀俣髯槌?,但由于脑瘫儿童肢体普遍发育异常,简单的体操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很多怕痛的孩子哭闹不停,这个时候廖燕萍就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对于许多脑瘫患儿来说,这些“穿红马甲”的阿姨在身边,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有一个叫做佳佳(化名)的小姑娘,今年只有4岁,从一出生就被发现患有脑瘫。佳佳不会说话,但只要看到廖燕萍,佳佳都会用小手召唤她,并且努力地微笑。佳佳很漂亮、很可爱,但只能勉强坐在地上或爬行。为了帮助佳佳尽可能地恢复身体功能,廖燕萍倾注了很多精力。她一点点地帮助她做康复操,用语言和眼神和她交流……经过几年的康复治疗和恢复训练,现在佳佳已经可以喊“爸爸”、“妈妈”了。
还有一个来自惠州的患儿明明(化名),在儿童医院治疗了几年。从只能躺在床上到学会走路,廖燕萍目睹了他的成长,直至他康复出院。每隔半年,明明的奶奶都会带着孙子来复查,每次见到廖燕萍都会拉着她的手说:“多亏了你们义工的帮忙,才让明明恢复得这么好!”
家长也给了她很多感动
脑瘫是一种先天疾病,有些孩子治疗了很久也没有进展,家长们有时急躁了,就会打骂孩子。廖燕萍知道,家长都是非常爱他们的,所以才会把孩子送到医院来治疗。这个时候廖燕萍总会耐心地安慰他们:只要有恒心,孩子们一定会恢复健康。
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家长们给了廖燕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服务的动力。来这里治疗的患儿中,有的是双胞胎,有的姊妹俩,有的孩子已经高过了母亲,可母亲还是每天推着轮椅带着孩子来做康复治疗……对于有一个脑瘫患儿的家庭来说,这不仅是沉重的精神负担,也是巨大的经济压力,很多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早已经债台高筑。但是,这些家长从未放弃,一直把孩子们当作希望、当作未来,为了他们付出了一切。
受到这些家长的感染,廖燕萍也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只要有机会、有能力,廖燕萍就会和同伴们捐出一些钱来,带着这些难得出门的特殊儿童接触大自然。动物园、世界之窗、莲花山,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和童年的足迹。有的小朋友很高兴,问廖燕萍:“廖阿姨,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出来玩???”廖燕萍说:“只要你听话治疗,等养好了身体,我们天天出来玩?!?/p>
在廖燕萍的带领下,她两个还在上学的侄子也加入义工的行列。甚至9岁的小侄女也想做义工帮助别人。按照义工联的规定,一定要满14周岁才能做义工,于是廖燕萍就带着侄女到儿童医院帮忙,让她从小体会到幸福的来之不易和帮助他人的重要。
廖燕萍说:“很多家长对患病孩子不离不弃,只要自己还有一点能力,就一定要帮助孩子治疗,这不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吗?做义工,不仅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有很多收获,懂得了什么叫做担负责任,发现了人生的新价值。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身到义工的工作中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p>
?
编辑:王丹丹
相关新闻
- 第十届深圳关爱行动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爱心项目(20 09:54:36)
- 创新支教模式为海内外爱心人士搭建平台(30 14:10:24)
- 九年关爱行动打下慈展会牢固基石(13 15:58:06)
- 搭建永不落幕的“慈展会”(13 11:26:03)
- 踏着爱心节拍 健行深圳湾畔(10 1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