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福永街道 营造温馨家园
2009-03-02 16:45 来源: 深圳商报 【字号:大 中 小】
近年来,宝安区福永街道花大力气解决残疾人的康复、脱贫问题,让残疾人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实实在在的举措给残疾人带来了实惠。近日,记者走访了福永街道部分残疾人家庭和综合康复服务中心,感受到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潘阿婆家住上小楼房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2009年2月13日,市残联理事会理事长高建伟和市区残联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福永街道桥头村,当他们拐弯来到潘丽兴阿婆家,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三层小楼。高建伟感慨道:“真不敢相信,这是那个让人心酸流泪的家吗?”
四年前,当高建伟与残联的工作人员走进潘丽兴家,看到那一幢破旧不堪的平瓦房,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幢简陋的房屋每逢雨天,四壁漏水不止。房屋主人是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老阿婆,她带着两个有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的子女,艰难地生活着。
这位母亲叫潘丽兴,每天靠给村里打扫卫生挣点生活费。儿子林国深属于先天性一级肢体残疾,不能行走,长期卧床不起,生活起居全靠年迈体弱的老母亲照料。林国深的姐姐也是先天性一级言语残疾人。市残联组宣部主任黎颖强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典型的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的家庭。全家没有一个完整的劳力,生活来源仅靠社区股份分红,是街道重点扶持的低?;А!?/font>
“没人帮我,没有人跟我说话,每天回到家陪着两个残疾的孩子,自己只能哭。”这是2004年“走进百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活动中,潘丽兴面对到来的残联工作人员的内心告白。每当望着三十多岁痴呆的女儿、儿子,看着自己一天天老去,潘阿婆曾经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短短几年工夫,这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呢?当高建伟一行走进客厅时,潘丽新拉起高建伟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领导的关怀!”
原来,2005年底,福永街道办事处出资11万元、桥头社区居委会出资5.5万元,在街道残联配合下,将他们一家所住的平瓦房改建成三层高的楼房,一家人原来挤住的60平方米成了240平方米。阿婆说,现在除了自己居住,还可以将其余一间店面和6个单间拿来出租,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另外,林国深和姐姐林月娥在街道、社区帮助下,也成为残疾人分散按比例就业的一名劳动者,每月可以拿到1000余元的工资,加上残疾人家居助残、重残定补、特殊困难补助等各种保障政策,现在家里的生活已经完全没问题了。
更加可喜的是,林月娥去年成家嫁人,现在还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阿婆抱来活泼的外孙给大家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告诉高建伟,林国深一家的变化,社区居民都很羡慕呢!
环视明亮的房屋,看到齐全的家电,完整的卫浴设备,高建伟握着阿婆的手说:“老人家,您是赶上了深圳关心残疾人的政策,赶上了福永街道这么负责任的干部们,您才有这好日子??!”
当残联工作人员离开时,林国深的老母亲抱着小外孙,流着热泪依依不舍地向他们挥手。
高建伟理事长告诉记者,四年前福永街道一共有4户像林国深这样的特困残疾人,在宝安区和福永街道的大力帮助下,都像林国深家一样住上了新房子,残疾人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目前均已实现脱贫。
小伙子参加康复重建信心
福永街道除了为特困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还紧紧围绕深圳市“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以拓展残疾人服务新方式为宗旨,积极推进街道残疾人康复事业。
其中,成立一年的福永街道综合康复服务中心,就为社区的残疾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80多名社区残疾人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小陈就是通过参加康复计划,重建信心的其中一个。
这是一个22岁的智力残疾的小伙子。中心刚刚成立的时候,他根本不敢接触外界、怕陌生人,怯懦自卑,不合群。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不安地在走廊里走来走去。就连每天到办公室签到,对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大的考验。每次,他就是这样在办公室门口徘徊良久,不敢踏进门口一步。每天往返康复中心,他都需要父亲的陪同。
针对他的情况,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利用舒适、优美的环境和配套康复器材,开展一对一的康复训练。通过职业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心理辅导及家属支援服务、居家生活训练等,陈建辉逐步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产生了安全感,也慢慢接纳了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在记者见到他,感觉他开朗、大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现在根本不需要父母陪同来中心了,每天早早起床就开心地盼着赶快到中心去,来了以后还常常主动和工作人员打招呼、聊天,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照顾自己,并积极参与中心开展的活动。
前不久,在康复服务中心的“会员生日活动”中,小陈凭借苦练多时的一首罗大佑的歌曲,将活动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获得了现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谁能想到,举手投足间散发出自信气息的陈建辉,曾经那么多年拒绝与社会、与陌生人接触呢?
小陈告诉记者,最近自己又迷上了乒乓球,从握球拍到学会简单接发球,虽然不容易,可是自己乐在其中。负责康复的中心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小陈的康复又朝前迈进了一大步!”
小陈只是这个康复服务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一名残疾人。中心总面积479平方米,设置了多功能室、体能训练室、职业评估室、庇护工场、心理咨询室、计算机室、家居训练室、特殊儿童教师等九个功能室,一共有80多名残疾人每天在这里接受康复。
据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指导残疾人在庇护工场进行简单的手工劳作,以工疗为主,理疗和娱疗为辅的康复方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实践证明康复效果十分显著。
为丰富残疾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残疾人的社交能力,康复中心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素质教育培训和职业劳动技能竞赛、轮流值日活动和庇护工场分组自我管理。
中心不仅为残疾人带来了快乐,更是解除了残疾人家庭的烦恼。小陈的父母告诉记者:“过去小陈成年累月窝在家里,时刻需要家人的照顾,我们全家人真是不堪重负!有了中心,孩子每天按时到中心康复,身体也好了、每天都乐呵呵的,我们也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说全家人的生活质量都大幅度提高了?!?/font>
康复中心活动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不少锦旗:“如沐春风,温暖似家”、“胜似亲人,无微不至”。这些,都是残疾人家属给福永街道送来的,表达出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本报记者邓小群 实习生 张戈)
编辑: 王丹丹
相关新闻
- 布吉街道百名义工学雷锋(02 16:45:05)
- 我市今年将新增200多个社工岗位(02 16:42:29)
- 评论:深圳义工,献出心中那朵玫瑰(02 13:54:13)
- 我市上万名义工昨日统一行动服务基层群众(02 13:52:30)
- 200市民体验义工奉献爱心(02 13: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