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品牌活动
- · 深圳市学生爱心捐助活动
- · 青年公益实习实践计划
- · 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计划
- · “寻找爱的足迹,讲述爱的故事”—大型征文.绘画及诗文朗诵.演讲大赛
- · 环卫工人关爱工程
- · 深圳“社区邻里节”
- · 园丁关爱工程
- · 佳兆业白衣天使关爱工程
- · 交警关爱工程
- · 咱爸咱妈逛深圳
- · “共享阳光.爱心大穿越”
- · “为特困家庭送年夜饭”活动
- · “爱心无限,电波传递”—明星物品慈善拍卖救助活动
- · 关爱大篷车
- · 深圳关爱热线
- · 幸福人生大讲堂
- · 关爱地贫儿童“燃料行动”
- · 深圳“募师支教”行动
- · 深圳市创意公益文化发展中心
- · 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
- · 深圳关爱俱乐部
- · 深圳关爱指数
- · 明善公益网
- · “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推选表彰晚会
- · 爱心小书桌
- · “妈妈食堂”爱心助学活动
关爱 我们不应冷眼旁观
深圳晚报评论员 刘文涛
近日,复旦大学几位师生联合发起2017年新年“一分钟行动”,号召大家在新年第一天,每个人做一件小事:或“陪站”一分钟、或“道歉”一分钟、或“拼图”一分钟,来体验或实践对路边乞讨儿童的生命尊严的尊重。
这个活动是有益的,就目前的效果而言,确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乞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照,很多网友表示支持。但站出来“泼冷水”的人也不少,他们阔论“乞童”背景之复杂、生活之艰辛,质疑该活动流于形式,过于矫情,不具实效。
对于公益事业的发展而言,这些指教有道理,但却并不是一种郑重的态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公益事业的成长更是需要一个缓步渐进的积累过程。向一次公益活动要实效,是一种很急功近利的想法。没有哪一个公益广告能够实现即时的教化,也没有哪次公益倡导能够迅速改变某一个特殊群体的命运。但这些都无法消解公益的价值。对于真正有公益心的人来说,支撑前行的动力在于其深信自己力所能及的付出会给予某人以帮助。这点信念,足矣。
很多人质疑该活动的关键在于其关照的内容是“乞童”的尊严,而非现实的生活困境,认为:搞这种虚头巴脑的精神“馈赠”,不如给些实实在在的钱粮。笔者认为这层建议最好能够成为对该活动的一种实践性补充,而不止是一种对立性的指责。
一个挣扎于社会底层的瘦弱乞儿既需要一块面包,也需要一点精神上的关怀。有人重视后者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分钟,如若你我从中受到启迪,意识到面包对“乞童”的重要性,并愿意为此付出一块面包,则表明“一分钟行动”在倡导层面上的意义有了新突破。
一项公益活动是否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冷眼旁观,认定复旦师生在自嗨,那么再纯洁的公益发起人,再有意义的公益倡导也难有所为。相反,如果我们饱含热情与善意,抱定“添块砖、加块瓦”的信念,再浮于形式的活动也能够在众人的推动下挣脱出发起者的策划,打破信任梗阻,进而引发联动效应,推进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编辑:张可昕
相关新闻
- 致敬关爱,致敬这样一张城市通行证(29 11:36:47)
- 大爱深圳 心暖花开(29 11:32:30)
- 为关爱行动 插上创意翅膀(29 11:27:22)
- 2018深圳关爱行动先进个人、集体和优秀项目名单(29 11:25:36)
- 深圳关爱行动系列推选出炉尹烨等获评“十佳爱心人物”(29 11: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