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楼阁交友平台-51品茶凤楼阁全国入口在哪,51品茶凤楼阁全国入口在哪,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

导航列表

一位汶川90后的报恩公益路

2017-01-09  来源:深圳晚报  【字号:  

2014年雅安地震后,余浩前往雅安,访问当地孤儿,辅导孩子学习。

?

深圳晚报实习记者 吴洁 黄嘉祥

这是一个汶川90后在9年报恩的过程中,不断与灾难抗争,最终走上公益道路的故事。

9年了,地震后遗症尚未完全从余浩的身上消失,每当看到帐篷他仍会想起2008年汶川那场地震。近期,他也发现,原来自己睡在火车上铺感到摇晃时,会一夜不眠。然而,每次听到哪里需要救援时,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前往一线。

从汶川地震时第一次加入志愿救援团队到专业的救援志愿者,再到纯粹的公益人。9年来,他曾两度奔赴地震震中,参与一线救援,也曾参与寻找中国远征军遗骸,最近更是结束了对缅北边民为期15天的人道主义救援。

一场地震,悄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不过,他从没想过,如果没有当年那场地震,他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境遇,是否还会走上公益这条路。至今,他自己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对于这些年来的公益经历,余浩只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平凡的事?;蛘咚担鱼氪ǖ卣鸱⑸哪且豢唐?,命运便奇妙的把他和公益绑在了一起,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似乎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汶川地震悄然改变人生轨迹

在深圳石厦北的一间办公室里,余浩坐在电脑前,准备为一个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公益项目申请立项。他的手边放着一叠公益项目捐款明细的资料,桌子左边挂着一张“关爱老兵”漫画。

余浩今年23岁,是深圳龙越慈善基金的一名公益人士。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历经了雅安、鲁甸地震等多个灾难的民间救援,到今天从事关爱抗战老兵的公益项目,已有9个年头。

原本出生于四川汶川大山里的余浩,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公益慈善。一场地震,悄然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15岁的余浩在宿舍正准备去上课,突然感觉猛地晃了一下。几乎同时,他听到了“轰隆”一声巨响。跑出操场后,余浩惊恐地看到庞大的教学楼像被重拳正面击中,向后仰面躺下。大厅地面猛然翘起,各个楼层瞬间错开。

“地震来了,快跑!”随后,各种呼声、尖叫声、哭喊声回荡在一片灰尘之中。天空瞬间黑暗,山上的泥石流不断滑落,树叶、砖头、灰尘到处飞扬。余浩感觉到世界在抖动。教室里的学生慌忙跑出,每个人的身上、脸上都是灰尘、黄土,只看到一双双眼珠子在动。

余震不断,余浩只好与同学们逃离到山上的一边。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当地爱心人士冒雨前行找到了他们。第二天,又把他们送回安全地点,发放了救援物质。直到3天后,余浩才回到家里,看见父母狼狈地坐在椅子上,衣服上沾满灰尘。家毁了,一切都没有了。

作为地震中的幸存者,余浩参与了人生的第一次志愿行动。彼时,15岁的他,主动加入了志愿救援团队,协助当地的民兵发送物资。余浩说,当时做志愿者的感受与现在截然不同?!氨暇故亲约旱募蚁缡茉郑⒉皇窃诎镏鹑?,我们算是自救吧?!?/p>

后来,在政府和各地热心人士的帮助下,余浩的家里开始了灾后重建,渐渐走出了最困难的阶段。余浩也来到广东江门复课一年。在此期间,时常有志愿者前来看他,学校也经常组织户外活动,进行震后心理疏导。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才从电视的新闻报道中得知,原来全国各地都在帮助和支持汶川。在这之前,由于汶川通讯尚未恢复,他几乎与外界隔绝了。

“毕竟是生离死别的经历,接受过外界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从此,感恩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标签。”余浩告诉深晚记者,自己就是从那时开始接触公益、了解公益。

在那之后,只要学校有公益活动,余浩都会尽可能去参加。在雅安读大学时,他加入了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开始慢慢接触和参与社会外界的志愿活动。

不过,真正让余浩踏上公益路的是雅安地震,这也是他第二次在震中经历的地震。

雅安地震后萌生长期从事公益事业想法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那时,还在梦中的余浩被强烈的震感惊醒,汶川地震的经历让他反应迅速,穿着拖鞋就往操场上跑。

一开始,余浩没有意识到雅安正是震中,而是担心汶川,于是马上打电话回家,得知汶川震感不是很强之后才放下心来。当他知道震中就在雅安芦山后,脑中马上闪过一个念头:我必须要到芦山当志愿者,为灾区出一份力。

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余浩联系上了学生会,在最快的时间里,成立了学生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协助学校进行安顿、安抚工作。到了晚上,和同学分组轮流值班。

夜里,看着在帐篷里熟睡的同学,余浩联想到了汶川大地震那晚,“就好像这一切都是复制过的一样”,幸运的是,当晚并没有下雨。不过整个晚上,余浩心里七上八下的,因为经历过汶川地震,他知道震中心的芦山更需要救助,但这边又放心不下同学。一直等到天亮,余浩才下定决心要去芦山。

天亮后,许多同学都拖着行李回家了,余浩选择留下来,并把前往芦山的想法告诉了家人。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说道:“去吧,孩子,家里人都支持你,家庭情况很好,别担心家里,安心去做志愿者,一定要注意安全,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吧,记住你是汶川人。”

几位同学得知后也决定一同前往。于是,买了一些压缩饼干和水,背上书包,一行5人便出发了。

路上,一个好心人开车把他们送到了武警水电部队某部附近。余浩知道这个时候想要进芦山坐部队的救援车是最好的选择。余浩找到部队领导表达了随队前往芦山的想法,可不管他怎么说,部队领导就是不同意。

“我是汶川人,我是去报恩的。”余浩急了,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给他看,告诉他自己经历过汶川地震,去芦山可以为灾区做一些实事,不是去添乱的??仪罅撕芫?,部队领导这才同意。

不过,后来道路出现了状况,救援队的车暂时过不去。于是,余浩他们下车徒步进去,一直走了2个小时才遇到一辆卡车,顺路送了一程,然后再步行。一路上,走走停停,余浩也遇到不少像他们一样或徒步或骑车进来的志愿者。

直到晚上,余浩才赶到芦山。第二天,在救援的过程中,余浩加入了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团队,后来他又到当地民政局当志愿者。

在这期间,芦山下起了大雨,没有人犹豫,披上雨衣,继续帮助灾民搭建帐篷、帮助抢修电力、清理环境防疫、协助发放物资。一次,20吨东北大米深夜到达芦山,每袋50斤,余浩几个人一扛就是4000袋。

“当时大家都想为灾区多做一点事?!本驼庋?,余浩在芦山坚持了8天,等到芦山的情况好转之后才返回学校。

经历了两次地震后,余浩开始有了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的想法,特别是想从事防灾减灾方面的公益事业,希望通过微小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有灾害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不久,国际一家慈善组织联系上余浩,希望寻找志愿者去雅安灾区发放物资,这是余浩真正第一次接触慈善公益机构,也萌生了到专业的公益组织工作的想法。

与此同时,余浩也开始和国内的公益机构接触,先后加入雅安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和壹基金实习,专门学习关于防灾减灾的救援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余浩逐渐从一名志愿者开始向职业公益人转化。2014年,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余浩与一家慈善组织的志愿者前往救援。

在赶往鲁甸的火车上,余浩睡在上铺,一路上摇摇晃晃的,感觉像是在地震。那一晚,余浩一直睡不着,才发现自己也有地震的阴影,直到现在这阴影依然存在。

历次救援,让余浩更加坚定走公益这条路。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他加入了龙越慈善基金,由此真正成为了一名全职公益人,在云南开展关爱抗战老兵、寻找远征军骸骨等公益项目。

中缅边界初涉人道主义救援

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士后,余浩报恩的执着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了生活和工作当中。对他而言,公益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自己关注到的、能去做的,他都会尽力去做,包括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救援。

2016年11月底,缅北边境发生武装冲突。面对涌来的缅北边民,中国政府为其提供人道主义救助,在云南畹町、瑞丽、芒市等地设置了6个安置点,提供生活、医疗等方面救助。

缅北边民也牵动了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余浩的心。当时,有一位在缅北的远征军老兵也来到云南,安置在亲友家里。

一位抗战老兵的逃难经历,把缅北边民的真实生活呈现在这个公益组织面前。从这一刻开始,龙越慈善基金便特别关注缅北边民。不过,由于难以预料边民何时返乡,救助计划只能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

10天后,缅北边民尚未离去,龙越慈善基金决定马上前往救援。12月2日早上,余浩从深圳启程,赶往云南芒市。次日,由芒市沿公路而下,经过2个多小时的盘山路颠簸,余浩在芒海镇山脚一处停下。

远远望去,隔着勐河,一边是中缅边境的重重密林,另一边是集中安置点上一座座搭建起来的帐篷,更远处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棚屋。大部分是散户用竹子和塑料油布搭建起来的。

在距离中缅边境不到1000米的烤烟房安置点,分布着43间临时搭建的棚屋,这是余浩第一个抵达的安置点。棚屋昏暗,没有窗户,从缝隙投下的几缕光若隐若现,不到20平方米的地上铺着油布。除此之外,地上没有任何防潮、保暖设施。以家庭为单位,老人、小孩、妇女混住。正值冬天,缺乏棉被,夜里孩子们需要穿上所有的衣服,才能勉强睡着。

余浩赶到的时候,妇女们正在各自的棚屋前生火煮饭,孩子们在田里踢着藤球玩耍,突然看到来访的志愿者,好奇地躲在远处偷偷观察余浩一行的一举一动。

一个下午的时间,余浩走访了芒海镇的四个安置点,看着眼前流离失所的边民,余浩心中五味杂陈。按捺下内心的波动,来不及多想的余浩,加快了采购物资的步伐。

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余浩想得最多的是怎样购买到统一的生活物资,既能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又能让边民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因此,在采购物资时,余浩不得不再三比较。

然而对于只有5000多人口的芒海镇来说,这里的物资并不足以支持安置这么多的缅北边民。芒海镇没有一个商店能够一次性拿出100多个一样的塑料桶。在无法购得一样塑料桶的情况下,唯有改为同一个品牌。衣架、毛巾、洗衣粉等其他生活物资也是如此,“尽可能地保持一致?!?/p>

这也是余浩以及当地志愿者共同遵守最基本的原则。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实际上蕴含着对边民发自内心的尊重。

12月15日,安置点里的边民开始大规模返回缅甸。经过近半个月的相处,许多边民在回去之前,专门前来与志愿者道别,表达感激之情。余浩也在2天后,离开了云南,回到深圳。

继续为缅北边民做更多的事

如今,距离这次人道主义救援已过了两个星期,其他零散分布在云南边境的边民,也早已收拾好简单的家当,回到缅北开始新的生活。

这是余浩第一次参与人道主义救援。提及救援中存在的危险与恐惧,余浩坦言,近距离面对的那一瞬间,内心确实会害怕,不过害怕的时间没有停留太久。

“每当到达救援一线,自己就会进入特定的状态和情景,危险、风险、都不会再去考虑了,脑子会一片空白,只想争分夺秒,去走访、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庇嗪瞥了剂艘换崴档溃涫祷叵肫鹄?,更多的只是后怕,不过如今都过去了。

新的一年也已经来了,余浩在忙碌中开始了他的第9年公益之路。他在准备为这次的人道主义救援公益慈善项目申请立项,他计划着为缅北边民做更多的事,比如说让缅北的孩子能够重返学校,有书可读。

事实上,这不仅是余浩开展公益项目范围的一次拓展,也是龙越慈善基金新的尝试,不仅局限于关爱老兵公益项目,而是往更多的方向发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从志愿者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我很感激每一段经历,这些经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我觉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008年至今,感恩依旧是余浩最深的印记,紧紧地嵌入了他这些年的成长和公益行动中。

不过,从雅安救援那次后,他再也没有主动向别人提“我是汶川人”,他不想往公益贴上“汶川”的标签,觉得自己心里知道就好。

对于这些年来的公益经历,余浩只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平凡的事?;蛘咚担鱼氪ǖ卣鸱⑸哪且豢唐?,命运便奇妙的把他和公益绑在了一起,他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似乎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直到如今,余浩也从没想过,如果没有当年那场地震,他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境遇,是否还会走上公益这条路,他自己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余浩说,在汶川地震前,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至于未来,23岁的他也没有想太多长远的规划,只是想把眼前的事做好。(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

编辑:张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