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楼阁交友平台-51品茶凤楼阁全国入口在哪,51品茶凤楼阁全国入口在哪,风楼阁全国信息2024

内容管理|投诉        

深圳市民论坛:无论贫富,人人皆可慈善

2011-07-21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字号:  

实现“人人皆可慈善”需要什么条件?这次论坛我们特意邀请了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房涛女士等嘉宾,大家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慈善理念的培育、慈善机构的制度化建设、民间慈善开发的重要性等话题,本次论坛的专家、市民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精彩的答案。

  

嘉宾们就慈善问题各抒己见。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啸威 摄

主持人:

刘丽华 深圳特区报记者

本期嘉宾:

房 涛 深圳市慈善会秘书长

张家福 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工会联合会主席

周荣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任

窦瑞刚 腾讯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汪正东 深圳新闻网热心网友

本期话题

美国每年3000亿美元的捐款,75%的捐赠来自平民,而中国低于20%,巨大的落差背后也让我们看到慈善在中国巨大的提升空间?!叭巳私钥纱壬啤辈唤鼋龀晌恢掷砟畹暮粲?,也应该成为人们身体力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要让“人人皆可慈善”、人人走进(近)慈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慈善理念、慈善环境和制度建设?这是本期市民论坛话题。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付永

1

慈善不等于抗震救灾、捐款捐物

刘丽华:房女士,您给大家先谈一谈深圳慈善发展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房涛: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深圳的人均捐赠第一,捐赠总额名列第二。比如在2008年汶川赈灾和2010年的玉树赈灾项目里,深圳在全国城市的慈善会系统是第一名。深圳的慈善走在全国前列,有赖于市委市政府积极的推动、大力的倡导,有赖于深圳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市民的支持,有赖于这个城市的移民特征和城市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有赖于社会组织的活跃等等。

刘丽华:有网民说慈善是政府的救济行为,是富人、有钱人的善举,和普通老百姓的关系不大,各位怎么看?

房涛:人们对慈善领域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很多人来说,一说慈善就想到捐款,但慈善绝不等于抗震救灾。从我做慈善的第一天开始就认为,慈善是盘点自己的资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快的能拿出来,无论时间、精力、财富、智慧或资源都可以拿出来做慈善。其次,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让自己的内心获得成长,共同地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做贡献,这叫慈善。比如,如果你认为慈善就是捐款,没钱就不能捐,就不能做慈善,其实这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参与感受和体验的机会。

周荣庭:“人人皆可慈善”,“人人都走进慈善”,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慈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熟。每当地震、洪灾等自然或者人为灾害发生,需要发动全国性质的捐款时,收入高的富人们往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许多网民都纷纷发帖询问富人的捐款数目,甚至有不少热心的网民会在各慈善机构的网站上“查账”,那些捐款数目较少的富人、明星常常受到铺天盖地的谴责。但正是因为对于富人捐款的过度关注,让我们许多人忘记了自己的力量。面对慈善,有人就说,我们并不那么富裕;有人说,我们刚刚富裕,但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需要帮助的亲戚还很多。因此,作为平民,我们似乎总是没有那么多钱来做慈善。慈善应当是富人的事情,因为他们从社会中得到那么多,回报社会是应该的。这些看法暴露了中国民间心理在慈善事业方面的严重偏差。

房涛:慈善理念需要培育。其实民政部在五年计划里有一个全民慈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分门别类更加精细化,比如捐赠人有捐赠人的,受助者有受助者的,然后政府层面的、媒体层面的、NGO层面的、从业人员等,应该有不同分门别类方面的教育,要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慈善理念才会慢慢成熟起来。

2

民间慈善,一块没有开发的处女地

刘丽华:没有成熟的慈善理念也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慈善理念目前处在一种什么水平上?

窦瑞刚:慈善理念的成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家普遍认为慈善和救助是政府的事、是国家的事。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一度包揽了所有民间救助,原来确实是没有社会组织来从事民间救助,都是由政府来完成。但慈善的本质实际上是民间性的,政府的救助是通过政府的税收来完成,是政府的一个分配形式,“慈善”这个词先天性就是民间性的。民间慈善力量的长时间缺位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公众行动起来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社会慈善意识的形成、慈善风尚的塑造,不是来源于几个富豪和多少企业的慈善行为,而是来源于公众的集体力量的表达,只有公众才是社会风气形成的真正土壤。

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我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的捐款来自民众。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一个金山,它还没有被开发,这就是平民慈善。它是一个沉睡的处女地,所以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状况才非常不理想。现在我国城市的人口是5亿到6亿,假如每人每年捐100块钱,这个数字就会达到五六百亿,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也预示着我国的平民慈善蕴藏着极大的潜力。

真正推动慈善力量成长的源泉在民间,我们可以从香港的例子上得到不少启示。香港市民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慈善人口之一”。据香港青年协会2002年发布的报告,在2000多名15岁以上的受访香港市民中,93.7%的人曾在年内捐款,包括直接将金钱捐给有需要的人士,或通过团体、组织等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2005年发生的南亚海啸,香港筹募了约7亿港元善款,成为世界之冠。每到星期六在香港热闹的街头会有不少年轻人,其中更多是中学生,他们一手提着一个小箱,一手拿着一张张胶贴纸进行街头募捐,捐款人哪怕是把一两元硬币塞入小箱子内,他们都会给捐款人衣服上贴一张小胶纸表示他今天已经为某慈善机构捐了款。

网友889:我国民间慈善组织不发达,仍带有过分依附政府和自由发展的倾向,甚至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或异化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失去了其本身固有的民间性、社会性,难以真正发挥慈善组织特有的社会功能。由于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定位的不合理,我国合法的慈善机构尚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办慈善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直接开展慈善救济活动以帮助各类困难群体,成为慈善组织经费的重要资助者。而另一方面,政府虽然期待慈善组织利用所获的民间资源来缓解?;酝环⑹录?,但由于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和监督机制政府可能很难准确判断该组织到底在做什么,于是出现了一个部门(民政部门)两块牌子(慈善协会,民政局(厅))的怪现象。大部分非营利机构虽然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社会团体但大多数都带有官方色彩真正称得上民间社会团体的非营利组织几乎没有。这样,政府对慈善组织的过度干预和介入管理,就大大阻碍了慈善机构的建立和准入,使得慈善机构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慈善救助所需,而且造成慈善机构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甚至改变了慈善组织的性质。

3

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刘丽华:张先生来自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每次有大灾大难的时候就能看到比亚迪的身影,到现在累计捐款已经有多少?

张家福:不完全统计大概将近2亿元。

刘丽华:您今天作为企业界的一个杰出代表来谈慈善,怎么看“人人皆可慈善”?它需要什么条件?

张家福:我觉得“人人皆可慈善”对我们国家来说非常需要,刚才前面几位也谈到,慈善方面的事情很多是政府在包办,其实这不利于慈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在民众之间的推广。我认为慈善与道德和责任有关,如果你没有诚信,没有基本的道德就谈不上慈善。现在必须要澄清一种观念,就是将慈善与财富画等号,有钱就可以慈善。其实我们一直在呼吁善行不分先后,捐款不分多少,都是慈善。比如一个老人在走路,爬楼梯爬不动,一个青年去扶一下,这从某种意义上好像是助人为乐,实际上这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慈善。作为企业来说,在慈善方面更应该承担它的社会责任,你不仅仅是赚钱,还要回报社会。

汪正东:企业社会责任是由企业的社会经济属性所决定的,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企业在实践中逐步认识、感悟,增强自觉性,同时也需要必要的引导。因此,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媒体舆论乃至全社会都有义务提示企业,企业只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包括它的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才会赢得社会更多的认可,为自身发展创造出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环境。

4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资本

刘丽华:有网友说可信赖的慈善渠道并不太多,这也限制了慈善事业的成长,各位怎么看?

汪正东:可能有部分网友想捐赠或从事慈善方面的事业,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去做。另外小型的,自发型的民间组织还相对少一点。

房涛:其实有很多组织、个人在默默做慈善,希望我们深圳散落在各个角落的NGO有更多的媒体资源来宣传他们,让他们浮出水面,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告知市民他们在做什么,在精耕细作于什么,在专注于什么。慈善组织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慈善、走进慈善,就首先要想方设法走进市民,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增进对慈善组织的信任。

刘丽华:我们也注意到最近民政部公布一个草案《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房涛:对,也在征求意见,也强调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

刘丽华:张先生,你们给慈善机构捐一笔钱,有没有跟踪?

张家福:有跟踪,也正是在追踪的过程中,我们也在逐步增强对深圳一些慈善组织的信心。

刘丽华:深圳很多市民很有爱心,其实很多人想捐,一是他可能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二是希望像香港一样,香港有一个惠施网,对所有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在网上可以看得到,资金项目的进展、钱的落实都可以看得到。您统管的这块有没有跟国际接轨?

房涛:其实全深圳的慈善公益组织,包括我们,都应该更好提高自身机构的组织能力建设,更全面系统化地建设自己的公信力。公信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慈善事业天然地就是一个需要社会公信力的事业,如果慈善没有了公信力,就不会再有人愿意为慈善尽心尽力。比如我们财务的进出,以及所有相关费用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和要求,这是第一步。但是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资金的使用效率,项目的筛选、跟进、评估、反馈到底做得怎么样;还比如你的组织建设,你的人力资源建设,你的方式方法、技术方面的应用,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5

慈善机构要专业化和职业化

刘丽华:您刚才谈到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很多网友认为根源就是很多慈善机构的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大家怎么看?

窦瑞刚:为什么不透明、不公开?其实透明是需要成本的。我觉得我们在慈善里有两个误区:第一方面我们希望慈善机构公开透明,所有东西都摆在台面;同时,我们又认为慈善机构不能拿任何钱,你不能有任何行政费用。我们说要推动慈善的公开透明,也是需要成本,需要过程的。比如刚才讲的香港,我们知道香港有一个机构,无论捐1元还是10元都要发一封信,如果一定要算,这封信的成本是多少。香港很多慈善机构的行政成本可能高达30%,甚至40%,但它是把这个行政成本公开的。确实要保证慈善的公开透明和效率,是需要这么一个行政成本。如果我们既要公开透明,又不能有行政成本,不能雇用专职员工,甚至专职员工工资越低越好,这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刘丽华:只有道德是不可能让慈善走得更远的。

房涛:一定要专业化和职业化。

窦瑞刚:所以我认为公开也是一个平衡,在行政成本和信息公开透明方面的一种平衡。

刘丽华:我们不能光站在慈善的对立面去指责,正确的观念应该是怎样的?

张家福:我觉得“人人皆可慈善”之所以还处在一种理念的阶段,除了机制和体制原因以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上慈善氛围的缺失,为什么在街头出现有人跌倒了不敢扶?这是基本的道德缺失造成了人们自私心理的原因。从善、向善,这本身人人都有,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迫使人们改变这种品质。慈善的问题,是一个大环境使然,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站在慈善的对立面去指责、批评和埋怨慈善机构运作如何低效、富人们如何为富不仁、大部分人慈善观念如何淡薄,而是要从积极的方面,共同探讨慈善事业的发展。

网上摘帖

耳边驼铃声:慈善的本意是不求回报的“施爱”。但在一些企业眼里却成了捞取名誉利益的工具,利用慈善,一味“索取”。

从某种意义上讲,给中国富人们既带来赞赏、又带来非议的,似乎是近年勃兴的各种“慈善榜”,尽管上榜的富豪和企业安享荣光,但是横向对比之下,国内富人仍显出集体吝啬。

捕蛇者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行善者并非没有任何收益,即社会的肯定和赞许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那种心灵释放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很多富人也都把慈善看作是一种释放压力、获得快乐的途径,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曾发布“中国企业慈善家排行榜”的胡润所说:“给予既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荣耀;慈善未必是普遍的义务,但一定是人人的权利?!?/p>

虚掩的窗:慈善不为索求,更不能沦为工具,掺杂乱七八糟的功利因素。但是,通过“赖捐”事件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企业所谓的慈善捐助并非发自内心的善心和爱意,而把慈善当作了一种相时而动的宣传炒作工具。

且行且吟:强行摊派、索捐、善款征税、善款管理不严等,既是慈善的障碍和壁垒,也是慈善文化不够成熟的表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曲解了慈善的本意。

下期预告

“绿色出行”,让我们一起出发

不少城市在举办重大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出台临时性的交通秩序调整和管制措施,限行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最近,深圳另辟蹊径,倡议广大车友“绿色出行”,把选择权交给市民:市民可以自愿申报停驶,同时也依靠社会组织推动市民的绿色出行。

深圳不搞单、双号限行,不是让市民被动承受限行的硬性措施,而是让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去面对大运和绿色出行,将绿色出行的主动权交给市民,通过社会组织来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传递出一种对市民的尊重和在社会建设的现代公共治理的理念,要达成绿色出行的初衷,从普通市民的角度观察,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和硬件配套?

绿色出行的倡议仅仅发出4天时间,就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发到交警局的个人申请已超过4万,更多的个人和组织将走进这个绿色行列。要为大运会创造一个更加畅通、舒适的交通环境,要展示城市自信、从容的形象,在倡导绿色出行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有更多的制度安排和应对措施?市民在实际的绿色出行之际,还有哪些需要实际解决和面对的?随着大运的临近,绿色出行指向的并非简单的交通问题与生态问题,还有对自身与城市、与环境乃至与他人关系的深切思考,低碳出行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以上是下期关注的,届时敬请关注。

编辑:a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