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哭鼻子女孩到执著“坚守者”
2010-10-18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字号:大 中 小】
孙影在贵州大方县
9次奔赴贵州山区,捐建4所希望小学,为300多名贫困生找到爱心资助,这一组数字勾勒出“80后”支教志愿者孙影4年来的“爱的足迹”。
孙影是《深圳商报》近年来最早发现,独家连续报道的一个爱心人物典型。在她4年多的山区支教助学中,《深圳商报》始终在关注孙影、宣传孙影、支持孙影。报社组织专人重点策划、跟踪采访。4年来,她每一次奔赴贵州,《深圳商报》都对其支教助学事迹进行重点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从2006年8月她参加“募师支教”行动开始,迄今已有10余位深圳商报记者采访过她,有的还多次零距离地走进她的支教生活,并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透过媒体人的独特视角,通过深圳商报记者的真情讲述,让我们感受一个“80后”志愿者的支教生活与“真情实感”吧。
本报最早发现的典型——
“我们对她关注已有四年多”
讲述人:陈锡明(本报摄影记者,2006年至今四次赴贵州采访孙影)
孙影是《深圳商报》最早发现,并连续报道的一个爱心人物典型。
从孙影第一次参加“募师支教”活动我随行赴贵州采访,迄今已逾四年了。其间,我又三次前往贵州大方县,对她进行了深入采访。被她称为“陈大哥”。
2006年8月,第二批“募师支教”行动启程,我与本报记者万红金主动提出,跟随孙影、卢怿这两名支教女老师进行采访。尽管在路上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然而,当鞍山小学闯入我们眼帘时,我的心还是陡然一沉:几间年久失修的破旧校舍,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座山坳里,四周数百米内没有一间民居。
学校为两位支教老师腾出一间七八平方米的宿舍,本是一件杂物室,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放下行李,孙影最先想到为房间通通风,她随手把窗子一推,只听“咣当”一声,两扇破旧的木窗连同玻璃应声落地。原来,这两扇窗子早已失去固定,成为“摆设”。校领导马上帮着找来塑料布和往年的挂历本,我们连钉带糊,总算把窗子遮挡起来。
学校准备两张单人床,可只有床“骨架”,中间没有档板,我们又找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找来几十根旧毛竹,这才为孙影和卢怿两人架起两只“吱呀”会叫的单人床。
安顿好一切,我和万红金要离开了,刚才还一路说笑的孙影和卢怿忍不住哭了:“陈大哥,这里的条件怎么这么苦???”当时,我心底就有了一丝隐隐的担忧:“这两个打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孩,能在大山里坚持下去吗?”
返回深圳不久,我便接到孙影打来的电话。她讲述当地艰苦的条件,无粮无菜,数月洗不成澡,甚至连生活用水都困难。晚上空旷的校园里只有她和卢怿两个女孩,令人有些恐惧。
当年年底,受报社指派,我再次前往贵州采访孙影。此次接触,我明显感受到,孙影从外表到内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只见她穿着臃肿的棉衣,两个脸蛋被山风吹得又皱又红??悸堑剿谴蠖嘁酝炼刮耍怀3缘饺?,路过大方县城时,我们特意买了3斤猪肉。
接过新鲜的猪肉,孙影兴奋异常。她拿起捅条,三下两下便把煤火弄得蹿出高高的火苗,烧上油锅,搬出案板,挽起袖管,把肉跺成碎块。一会儿工夫,3斤生肉便煮成了熟肉。“煮熟了容易保存,这样我们就可以吃上十天半月了!”孙影乐呵呵地说。
记者感言:四年多里,通过一次次的采访接触,我感受到孙影成长的变化。这种成长历程,使孙影由一个哭鼻子的女孩儿锤炼成了执著的“坚守者”。
令人动容的瞬间——
“我看到她悄然落泪”
讲述人:万红金(本报经济新闻部记者)
2006年10月底,由孙影牵线、深圳企业家捐建的鞍山希望小学,在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奠基。根据报社领导指示,我和摄影记者陈锡明辗转来到鞍山希望小学采访,在那里呆了四天。
10月底的贵州山区,气温只有四五度,加上地势低洼,气候潮湿,一天到晚天空中都弥漫着雾气。我们从乡政府乘车前往鞍山小学,沿途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汽车轮胎一不小心就陷进去了。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小时,才来到大山深处的鞍山小学。
孙影一见到我们,就仿佛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在大水乡其他学校支教的志愿者也赶到了鞍山小学。我们从乡里买来了棉被和一些酒菜,晚餐也很简单,在学校的操场临时搭了一个小小的柴火灶。当时,学校不通电,四周陷入一片漆黑。没有灯,我们就让随行的师傅把车灯打开,借着车灯,我们吃了一顿终身难忘的晚饭。
当晚,我和陈锡明挤住在仅有1.2米宽的小床上?;獾纳椒绶⒊銎嗬鞯募庑?,把塑料布和挂历纸糊成的窗户吹得“扑啦啦”作响,其间还夹杂着山上一些不知名动物的嘶鸣声。
第二天早晨,当我们把这些感受讲给孙影和卢怿听的时候,两个女孩一言不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最终悄然掉了下来……
这一瞬间令人动容,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这两个城里姑娘在大山里生活的艰难。
记者感言: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年轻人而言,莫说在贵州大方县鞍山小学那样的环境里支教一年半载,就是在那里生活一个月,也是一种磨砺和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影是一个大写的人。
令人敬佩的闪光点——
“她是个不求荣誉回报的人”
讲述人:管亚东(本报社会新闻部记者)
在深圳商报记者中,我与孙影接触比较早。2006年7月,深圳第二批“募师支教”活动启动,在报名、考试、培训等各个环节,我都跟她有过接触。那时,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家庭环境优越、毕业后在深圳有着一份体面工作的都市女孩。
当年8月,15名“募师支教”志愿者从深圳出发,我跟随采访的是前往贵州的另一路志愿者。我知道,孙影去了条件最为艰苦的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
2007年3月初,当第三批“募师支教”队伍出发之时,在志愿者人群中我又看到孙影的身影。我问她:“你怎么又报名参加支教了呢?能适应山里的生活吗?”孙影的回答很干脆:“我已经习惯了山里的环境,晚上睡觉也不再害怕了。再说,我也舍不得那里的孩子们,所以这次我还要参加!”
在交谈中,孙影给我讲述了半年多支教生活的很多故事。她特别提到,在“募师支教”发起人许凌峰的帮助下,深圳一位爱心老板出资为鞍山小学建新教学楼。当时这所希望小学正在筹建中,孙影说她决不能半途而废。
我原本猜想,鞍山希望小学建成后,孙影应该放心地返回深圳,开始她自己的生活了。然而,她却选择留下来,继续支教助学。4年多里,由她牵线搭桥,深圳的爱心人士已在贵州捐建起4所希望小学。
孙影在贵州支教助学,不图名利,不拿一分报酬。几年来,她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花掉了父母资助她的几万元钱。正值青春爱美的年龄,可她身上的衣服总是淘来的便宜货,而对山里的孩子她却毫不吝啬。当希望学校落成,需要花上千元建纪念碑时,她说:“这个钱我来掏!”当学生们盼望操场上能有两个篮球架时,她说:“这个钱我来掏!”当贵州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学生急需治疗费时,她一边四处奔走,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更是把自己的钱悄悄塞到患者的枕下。
记者感言:没有功利色彩,不求荣誉回报,只是为了心中那份无法割舍的牵挂,孙影义无返顾地留在贵州大山深处,一呆就是四年多。如果用一句话来对孙影进行概括,那么,我想说,“孙影就是这样一个纯净的人!”
令人感动的细节——
“她连牛是谁家的都认得”
讲述人:范国瑞(本报摄影记者)
我对孙影的第一印象,颇有些电影里的定格镜头:山坡上,一名身穿厚厚羽绒服的支教女老师远远地朝着我招手。在她身后,躲着3个男孩,其中一人还背着高高的竹篓。
那天是2008年3月9日,一个星期天。当时我跟随第四批“募师支教”志愿者奔赴贵州桐梓采访后,想体验一下最艰苦的支教生活环境,于是,一大早从遵义出发,几经转车,好不容易赶到毕节大方县鞍山小学。
从电话里得知我这个东北老乡要来,孙影特别高兴,带着3名学生早早地下山迎接。
当身背旅行包的我在山路上一出现,尽管彼此不曾相识,她立马断定是我,高兴地又是招手又是大喊。
从山脚到学校,是几里长的羊肠路,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一路上,无论是田里劳作的村民,还是迎面走来的路人,见了孙影,他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一口一个“孙老师”,叫得自然而亲切。
在半山坡上,有一条水牛在悠闲地吃草,孙影问道:“老四,那不是你家的水牛吗?我们把它赶回去吧!”被唤作老四的那个男孩连声说:“孙老师,那就是我家的水牛呢!”孙影捡起一根树枝,上前一声吆喝,那头水牛乖乖地踏上了归途。看着孙影娴熟的动作,我心里感叹:“连头水牛是谁家的都认得,可见,孙影已经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了?!?/p>
记者感言:一两次支教,也许并非一件难事。但是,要想真正走进当地人的内心,融入当地的环境与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激情,更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交流。从当地人的言语、表情和神态里,我能够读出:孙影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孙影让我最为感动之处。
大山给予的“最高褒奖”——
当地人眼里的“小老乡”
讲述人:艾建琪(本报总编室编辑)
今年3月底,由孙影牵线、金城宝(深圳)公司捐建的金城宝希望小学在贵州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竣工。该公司董事长洪晓一行应邀出席落成仪式,受报社派遣,我与记者程军祥随行前往贵州采访。
从大方县羊场镇到穿岩村,是一条10多公里长的泥土与碎石子铺就的简易山路。一大早,我们乘坐镇政府的一辆计生专用车出发了。
由于天刚下过雨,泥土和石子松动,汽车驶过时左突右冲,车轮打滑严重,而道路两侧多处是峭崖陡壁。我们都用劲地攥住车体的某个部位,紧张得手心冒汗。前来迎接我们的孙影却神态自若,不停地讲笑话,舒缓着大家的紧张情绪。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穿岩村的金城宝希望小学。孙影第一个跳下车,又紧张地忙碌起来。只见她带领师生们搬桌椅、挂横幅、扯彩带、排队列,没有歇息片刻。羊场镇党委书记杨章贤对我们赞叹道:“你看孙影忙前忙后,就像忙自己家的事情一样。许多当地人把她当成是这所小学的校长,把她当成了本地的一位小老乡,谁又能看出她是从深圳来的一位志愿者呢?”
落成典礼结束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向赫章县进发。近两年来,孙影一直在贵州毕节地区的大方、赫章等县进行贫困生调查,同时,洪晓在赫章县也资助着多名贫困学生。趁此机会,洪晓一行想实地考察一下当地教育现状。
随着人烟逐渐稀少,前面的山路更加颠簸、泥泞,最窄处只能勉强通行一辆汽车。纵然司机屏神凝气,全神贯注,怎奈一路泥泞,汽车忽而左右抖动,忽而缓慢蜗行。当到达第一个调查点时,除了孙影和当地司机,其他人几乎身体都散了架,连下车的气力都没有了。
后来,当地干部和老乡告诉我们,几年来,在这条路上,孙影已经走过无数趟了。在这条路上,孙影有时坐长途车,错过了长途车,她就乘摩的,有时连摩的也拦不上,她就步行。闻此,大伙惊诧不已,洪晓先生说:“我们在这条路上只走了一次,就感到生命极限在接受挑战,而孙影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年,她真的是太伟大了?!?/p>
此行途中,有一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在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洪晓看到一位贫困生的家已成危房,当场表示要资助他们家盖新房,并把身上仅有的5000元钱留了下来。孙影再三叮嘱这名贫困生及其父母:“洪先生经营企业不容易,你们一要珍惜这份资助,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今后自己有能力时,不要忘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p>
记者感言:在为贫困学童寻找爱心捐助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受助人对社会的感恩情怀,这是孙影令我感动的细微之处。同时,当地的干部群众没有把她看作一位外来的志愿者,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她当成一位“小老乡”,在我眼里,这是质朴的山民给予孙影的最高褒奖。
编辑:郑创彬
相关新闻
- 孙影在宿舍中备课(18 15:34:57)
- 孙影重访大方县希望小学(18 15:32:56)
- 探访受她帮助的贫困生(18 15:31:59)
- 我只想为山区孩子做点儿实事(18 15:22:07)
- 从哭鼻子女孩到执著“坚守者”(18 15: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