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影们的肩膀扛得起这样的重量么?
2010-10-18 来源:深圳新闻网 【字号:大 中 小】
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千山 深圳新闻网网友“晃人”最近在贵州山区偶遇一位支教女孩,在被她的经历所感动后,“晃人”将女孩的故事发到网上。这个80后女孩,孙影,两度放弃舒适工作和高薪待遇而奔赴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多方奔走筹集善款建起四所希望小学,并在教学之余充当监工、采购员甚至搬运工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在网友的帖子里,她也被称为最美“女包工头”。 帖子,从民间的角度发出了。再进一步,更正式的短消息、长通讯乃至报告文学,也会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刊发出来,意味着孙影的故事已成典型。让这样一位事迹突出的女孩家喻户晓,感动大家,鼓动更多人像她一样,拥有或多或少的悲天悯人情怀,并为之做出些许实践,是很好的事情。 一个弱女子,能克服那样的恶劣条件,坚持支教四年,已经很不容易。更难得的是,孙影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所做的那些辛苦卓绝的工作。但假如只是流连于孙影故事中的感人部分,并为之付出一两行热泪,尽管动人,却不过是层次浅显的反应。 感动之外,我们不妨也想想,孙影以及她的同行者们所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唯一路径?孙影以及许许多多个孙影,他们的事迹,对于社会的意义,除了感人,是不是能映照出某些角落里的问题来? 从“感动中国”到感动各地,每年,官方和民间总会挖掘出许多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来,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如催泪炸弹般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他们的肩膀,能扛得起整个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么? 支教四年以来,孙影已经筹款建起了四所希望小学。那么,假如没有孙影呢?今天在崭新的希望小学里上课的孩子们,是不是就会继续在摇摇欲坠的危房中打基础,准备举起明天的太阳呢?正如网友所言,“地方政府为建学校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个担子完全由这个女孩来担?难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只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在学习孙影的时候,我们或许不应该批评当地政府,他们可能也有难言之隐。只是,为什么原本可以并且必须制度化,应该由更有力更高效的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却要压到如孙影一般瘦弱的肩膀上。 孙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个人的无力感,更照出了我们这个社会许多还不够亮的地方。
编辑:郑创彬
相关新闻
- 孙影候选2010“感动中国”人物(26 10:51:14)
- 嘉宾争夸优秀志愿者孙影和高正荣(25 11:34:12)
- 赶紧上网为孙影投票
深圳市孙影、高正荣候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19 10:15:19) - 孙影美丽心灵感染无数青年(18 17:15:33)
- 孙影入选“公益贵州”候选榜(18 17: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