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远航 家是港湾:第七届关爱行动最具爱心家庭
2010-05-1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大 中 小】
???? 这,是第七届关爱行动对最具爱心家庭的颁奖辞——
“虽然境遇不同,但信念一致。那就是风雨同舟,阳光共享。于是屡遭困厄的家庭,情深化险;温煦有道的家庭,助字当先。他们用润物无声的深情,用相濡以沫的坚守诠释着:小善积成大爱,和睦生成和谐?!?/p>
爱在远航,家是港湾。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当家庭被“最具爱心”来形容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读到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兄弟俩齐齐奔赴山区支教,或是以天使般的心灵关怀着脑瘫儿童,或是远赴非洲当志愿者,或是无偿献血创下爱的奇迹。当一个家庭同心同德地为爱与奉献在奔忙时,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在2009年的深圳,有10个普通的深圳家庭,携手在爱的道路上播洒梦想和希望,众望所归当选深圳“最具爱心家庭”。这些可爱可敬的家庭,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巫仕琴家庭:
弱女子一人撑起8口之家
这是一个普通女子缔造的爱的奇迹——54岁的巫仕琴,靠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8口之家的全部重担。
结婚30年来,巫仕琴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个性,侍奉着年迈多病的公婆,照顾着身体孱弱的丈夫。就连身患癫痫被丈夫抛弃的小姑子,也被巫仕琴像亲妹妹一样照顾。同时,巫仕琴还要抚养自己的2个儿子和小姑子的女儿。为了照顾全家老小的生活和还债,巫仕琴一人将家中仅有的不足10亩的荒田打理起来,她变卖自己的嫁妆,种青菜、饲养鸡鸭和猪,同时还接下了村里的清洁工作。每月收入除了家人吃饭买药外,剩下的钱全部用来还债。经过巫仕琴的努力奋斗,不仅还清了夫家欠下的债务,还盖起了新房。如今,两个儿子都已大学毕业,小儿子已结婚生子,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巫仕琴过上了甜美幸福的晚年生活。
蒋仁刚家庭:
全家献血回报社会
在我们这座献血以百吨计算的城市,有一个“热血沸腾”的家庭:蒋仁刚一家4口都是深圳无偿献血的热情参与者。
曾因遭遇严重车祸而落下终身残疾和脑神经损伤后遗症的蒋仁刚,是无偿献血志愿者,他每周都会抽出3天时间到市血液中心为献血者服务。同时他也是无偿捐血献髓的模范,他常常跟人说:“虽然车祸使我落下残疾,但我的造血功能还是正常的,血液是健康的?!?/p>
自2001年8月1日至今,蒋仁刚已累计捐血100多次,妻子儿女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志愿捐血者行列。其中,妻子马瑜珠成功捐血17次;女儿蒋金容捐血6次,还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1991年出生的儿子蒋欣林去年刚考上大学,一达到献血年龄就参加捐血,至今已捐血8次。
卢亮家庭:
夫妻4年献血逾4万毫升
这是深圳市血液中心副主任卢亮和妻子李宝瑜携手创下的爱心奇迹——短短4年间,无偿献血50多次,输血总量4.18万毫升,志愿服务1100小时……
从2006年调入深圳市血液中心担任副主任后,卢亮很快参加到定期无偿献血的爱心队伍中去,妻子李宝瑜——市第二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护士长也加入献血行列。夫妻俩捐血总量双双达到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标准。卢亮夫妇无偿献血的行动,就如同“现身说法”,带动了周围很多亲友、同事以及市民改变对献血的偏见而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两年前,卢亮又报名参加了配型血小板捐献活动,先后与省内5个病人的血小板配型成功,全天候准备向这些需要反复输血的特殊病人捐献血小板。为了让自己的血液时刻处于可捐献的合格状态,卢亮一家人平时非常注意饮食健康和运动。
薛铮家庭:
新婚之际远赴多哥当志愿者
去年,奔赴多哥的几十名深圳志愿者架起了一座中非友谊桥梁,而这个志愿者团队的“头儿”薛铮,在去非洲前刚刚新婚不久,与妻子正是浓情蜜意之时。
当薛铮听说深圳组织赴非洲多哥志愿者团队时,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赴非洲的志愿团。作为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薛铮的任务很重,不仅要用自己的网络知识为多哥人服务,还要负责志愿者的日常生活,协调当地的一切事宜。虽然多哥的生活很苦也很累,但薛铮却感到无比充实,他说,他很高兴将爱心付诸行动,更高兴看到自己的爱心在非洲“开花结果”。
薛铮已不止一次地展现爱心。汶川地震期间,薛铮报名参加深圳组织的“深甘一家亲”活动,他远赴甘肃,上山下乡一个多星期,走访了当地10多个受困家庭,带着350多名小朋友来到深圳“结对子”。此后,他又将这些孩子安全送返甘肃,给灾区孩子们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李建武家庭:
双胞胎同赴山区支教
为了远山的呼唤,为了点燃孩子们的希望,每年,都有许多深圳年轻人奔赴大山,1987年出生的双胞胎兄弟李建文、李建武就是其中两个。兄弟俩都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应届毕业生,哥哥李建文毕业于金融管理专业,弟弟李建武是机电工程学院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去年8月,两兄弟放弃丰厚的待遇,一起奔赴井冈山支教。对于一学期的“募师支教”,兄弟俩说,当一名志愿者一直是他们两兄弟共同的愿望,现在他俩实现了这个梦想,并在这半年的教师生涯中克服了各种困难尽全力为山里的孩子们奉献爱心、传授知识。李建武在学校不仅身兼多科老师,课余还不忘帮助学生增长见识,他为孩子们买来各种课外图书,丰富孩子们的生活。
程琳家庭:
帮助别人最快乐
刚上初一的孩子已经成为学校出了名的“爱心大使”。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盐田外国语中学初一学生程琳从小就有这么一个纯真的理念:以奉献为荣,以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快乐的事情。
程琳的父母都是盐田三环实业公司的员工,夫妻俩月收入加起来只有3000多元,全家人住在一间40多平方米的简陋宿舍里,家境并不富裕。然而,夫妻俩却数年如一日,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奉献着爱心,并将这种关爱的精神传给了女儿。程琳读小学时,就经常带领同学们参加“手拉手·帮困助弱献爱心”、贵州“希望小学”筹款等爱心捐赠、义卖活动,并总是带头将零花钱全部捐出。据统计,多年来,程琳捐出和募集的款项近万元。一个孩子朴素而真诚的爱心,打动了许多人。
郑胜华家庭:
脑瘫儿的“止痛药”和“开心果”
家住福田区莲花街道福新社区的郑胜华奶奶一家共有4名义工。71岁的郑奶奶先后参加义工联的关爱探访组、快乐成长组、生命之光组、艺术团等多个服务组,至今已服务超过1000小时,几乎成了“全职义工”。
从2008年开始,她作为探访组的义工,常常带着水果到医院探望脑瘫儿和白血病儿。2009年8月,郑奶奶负责到市儿童医院照顾脑瘫儿,天天为孩子们服务。她帮助脑瘫儿做康复操、喂饭甚至唱歌、讲故事,手脚麻利、神采奕奕的郑奶奶成为脑瘫患儿的“止痛药”和“开心果”,她用自己的爱心激励患儿、家长和疾病斗争。在郑奶奶的影响下,老伴林德海虽然身体状况并不好,也依然乐呵呵地陪伴郑奶奶一起做义工。女儿林鑫、外孙女林千琦也成为义工联的一员。
徐静家庭:
“下辈子,我还要和您做婆媳!”
徐静是不幸的,新婚不久后就身患重??;徐静又是幸运的,婆婆多年如一日的照顾,让她战胜病魔,享受幸福生活。她们成为婆媳和睦的典范,超越血缘亲情的美谈,展示了一个家庭紧挽手臂对生命捍卫的凯旋。
风华正茂的女硕士徐静因“感冒”误诊历经磨难,经辗转各地的治疗保住了一条命,却失去了视力。面对医院给儿媳妇下达的三次病危通知书,婆婆和家人立场坚定地表示:只要有一点希望都要救治下去!在儿媳妇经历生死抢救的一年多时间里,婆婆贴身照顾,为她擦身、按脚;在医生都放弃对儿媳眼睛的治疗时,她遍寻名方救治,最终使得儿媳的眼睛保留残余光感;为让徐静适应盲人的生活,婆婆像教孩子一样带她重新熟悉周围的环境和路线;为了让徐静学习电脑重新回归社会,婆婆更是冒着风雨为她熟悉上学线路……坚强、乐观、宽容和善良的婆婆成为全家的精神支柱,媳妇感动地说:“下辈子,我还要和您做婆媳!”
陈怀生家庭:
奉献爱也收获爱的“义工家庭”
35岁的陈怀生早在1997年就加入宝安区义工联,被评为“五星级义工”。在献爱心过程中,他认识了同是义工的杨文辉,组建了幸福的“义工家庭”。然而,6年前,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妻子杨文辉早产生下的双胞胎,一个夭折,另一个被诊断患有中度脑瘫、先天性心脏病。从此,两人奔波于为孩子筹款治病的途中。生活重压之下的陈怀生仍然坚持做义工,被他的经历所感动,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直被他帮助的人也自发为他捐款。如今,6岁的豆豆被政府评定为二级伤残,每年接受政府1万元的补贴,医院方面对医疗费也给予很大优惠,经济压力减轻了,孩子病情也逐渐好转。在付出爱和爱的回报中,陈怀生家庭给了人们很多感动。
欧阳婉露家庭:
五星级义工照顾瘫痪老人七载
一名年轻的女孩,七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老人,和老人情同母女,欧阳婉露在父母的支持下,一起书写着爱的篇章。
欧阳婉露是深圳美钛科技公司办公室的管理员,从2003年加入义工联至今,累计服务时数已达到1500小时,荣获深圳市“五星级义工”称号。在父母的鼓励下,7年来,她一直坚持照顾瘫痪者莫姨。无论学习工作多忙,每个周六的下午4点半准时出现在莫姨的家中,陪她聊天、帮她做家务,还带她去逛公园,除此之外,欧阳婉露还资助五名贫困学生。每个月,欧阳都要给5名“儿女”分别寄去100元生活费,每学期开学,都要寄去学杂费和衣物。在欧阳的抽屉里存有的200多封“儿女”们的来信,成为她最宝贵的财富。
编辑:王丹丹
相关新闻
- 30位获奖者事迹简介(19 11:39:47)
- “感动你的白衣天使”名单出炉(19 11:35:00)
- 2012“职场超越” 高峰论坛(11 13:39:25)
- 有幸福感的员工更富创造力(11 10:59:44)
- 园丁工作坊带来“心”关爱(11 1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