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孩子成长的心理动力
2009-12-30 17:14 来源: 深圳商报 【字号:大 中 小】
引导快乐学习
何胜昔谈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在今天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其中一些合理的思想来思考今天孩子们学习的动力,那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乐趣——使本能的动力在学习中得到升华,快乐学习!
原始意义的本我的需求,由于今天的家长们在经济上已经完全满足了孩子在生理上的基本需求,都被家长填满了,甚至过剩了。而往往被家长们忽略的是每个孩子都有潜在成长的欲望,学习和探索世界本身就是充满乐趣的,这就是今天的孩子们的内在本我需求?!敖逃敲娑孕牧槌沙さ幕疃?,而“快乐是心灵的阳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使命就是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播撒阳光,去触摸学生稚嫩的心灵,以唤醒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内在的成长需求和潜能,让学习成为孩子的本我需求动力,促进其快乐学习、快乐地成长!
当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肯学习,不自信时,是否会反思一下,孩子今天的状况可能与自己在日常的教育中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需求相关。其实家长们可否注意到,自己的孩子对很多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很好奇,孩子们会去看看、摸摸、动动,此时,家长一声呵责“不准动”,一下就扼杀了孩子探索外界的勇气和力量。
家长该怎样才能引导孩子快乐学习呢?这需拥有魔力的“教育之手”,就是你在孩子探索世界时的鼓励和陪伴,在孩子取得进步时欣赏和认同。经常向孩子竖起你的“大拇指”,你的欣赏和鼓励会使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进而成为学习的动力,更加努力学习。
塑造良好自我形象
讲座中有家长反映自己上高中的孩子会在家中抱怨父母不求上进,甚至责备父母不爱学习。这引来了另外一些家长的羡慕,惊叹这个孩子不仅自己积极上进,还要求家长进步,真好!这位家长自己是一名中学老师,从小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自我理想,只是由于家长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没有继续成长,引起孩子对父母形象的某种失望。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超我是引导人类拥有更高尚行为的动力,其突出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其中自我理想来自儿童从父母处获得奖赏的经验,儿童的某些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这种经验内化后就构成了自我理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在生活中不仅要注意培育孩子良好的自我理想,也要身为表率,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何胜昔说,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塑造自我,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尊重本我快乐的需求,培育超我的理想形象,实现自我的价值。如果自我和超我发展不好,就是一个极度自私、蛮不讲理的人;即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不管用,成为难以协调和控制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事件大小,都对我们心理的三个“我”提出挑战,当我们能充分发挥自我的调节平衡作用,抑制本我欲望,实现超我价值,那你就是一个身心健康的我,一个找到了自我的我。
编辑: 王丹丹
相关新闻
- 明年起"社保存折"可全国通用(30 17:11:45)
- 罗湖区:家长义工合力维护中小学生安全(29 17:08:01)
- 孙影七赴贵州支教事迹将在央视播出(29 17:03:23)
- 深圳筹集320万援建墨脱首所幼儿园(29 16:59:34)
- 福田区首个中学生防艾基地挂牌(28 16: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