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老师一声“妈妈”
?
——来自第四批“募师支教”行动的感人故事
支教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日。
山里孩子渴望知识。
本报记者 颜家梁
(2008/01/09报道)去年9月初,参加第四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的40名教师,分赴江西井冈山、江西安义县、四川北川县、贵州遵义和大方县等地山区支教。如今,一个学期的支教活动即将结束。支教老师们如何在大山深处传薪燃火,点亮了山里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灯?经历了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练,他们又有怎样的心灵感受与切身体会?昨天,本报记者连线江西、四川、贵州的山区学校,采访了部分支教老师,聆听他们的支教故事,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透过“募师支教”这扇窗户,感受贫困山区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喊老师一声“妈妈” ——来自第四批“募师支教”行动的感人故事本报记者 颜家梁
“记不清多少个日落或黄昏支教教师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嬉戏的情景,多少个深夜他们挑灯夜战的身影……但我们清晰地记得送别支教教师时孩子饱含泪水的双眸,他们离别之后写给孩子满怀深情的书信……”昨日上午,井冈山市教育局长胡洪彬给本报写来了一封充满深情的感谢信,表达山区教育战线上师生们对支教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胡局长说,支教老师对老区人民的那份浓情永远留在他们记忆中。
学生造句表达满腔深情
谈起从深圳来的支教老师,井冈山学校语文老师刘生光声音哽咽。刘老师告诉记者,有一天他到支教老师曹书康当班主任的班上讲课时,要求学生用“一定”造句说说身边发生的事情,平时比较腼腆的罗力炜同学回答说:“今天放学曹老师一定会来看我们扫地。”接着,罗燕同学说“曹老师一定是最有耐心的班主任”。两位同学说完后,有30多名同学纷纷举手站起来用“一定”造句,主语全是从深圳来支教的曹老师。
刘老师感慨地说,细细回想这学期和曹老师共事以来,曹老师都在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将精力和时间几乎都花在教学上。
很多孩子把她当成妈妈
山区的清晨分外寒冷,在井冈山偏远的睦村小学,一个穿牛仔裤的年轻女老师正匆匆在田埂上走过,附近的村民知道,这又是支教老师徐升去接患病的学生小瑾了。
徐升在井冈山教小学语文,并任班主任,她已经连续一个多星期去接这名患病的学生上课了。小瑾——这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小女孩被徐升老师感动,徐升老师给她讲故事,背书,买新鲜的食物,梳散落的辫子。徐升老师说,如果你想妈妈了,就把老师当妈妈一样!小瑾羞涩的扑进徐升的怀里,轻声叫:“妈妈!”
睦村小学的黄老师告诉记者,有很多孩子都愿把徐升当妈妈一样。学生家长张建中说:孩子告诉我,从深圳来的徐升老师是她们眼中最美的老师,是可爱的第二个妈妈。
?
编辑:徐洪惠